订阅号
订阅号
服务号
服务号

2017年功能纳米材料与界面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7年12月19日-21日,功能纳米材料与界面研讨会在苏州东南大学-蒙纳什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真空学会表面与纳米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共同主办,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纳米药物与医用材料专业中心、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联合承办。本次会议邀请了夏威夷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河南大学、江南大学、Howard Unversity、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大学、及东南大学等二十多位海内外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郭海明教授、顾长志教授、顾宁教授和胥传来教授主持。


        首先,顾宁教授和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博士生及硕士研究生同学的欢迎与感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真空学会表面与纳米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顾长志教授也发表了致辞。接下来,与会专家进行精彩的主题报告,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学术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同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学术交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郭林教授作了题为“非晶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特性”的报告,他指出非晶固体中分子的排列就像液体一样,但要更为紧凑,超塑性Pd基非晶材料形貌具有高度旋转对称性和平移对称性等单晶特性,但原子结构完全呈现出无序性和各向同性等非晶特性,郭教授命名此为赝单晶;顾长志教授作了题为“纳米结构的金刚石表面及新奇特性”的报告,从材料设计入手,在理论上预言了金刚石(111)表面在B原子的诱导下可以实现金刚石结构向石墨烯结构的相转变,之后,实验验证了单晶金刚石(111)表面在B掺杂的条件下可以自组织形成高质量的石墨烯,并且层数可控。这种金刚石衬底上的石墨烯材料兼顾了金刚石和石墨烯的众多优异的物理特性;江南大学匡华教授代表胥传来教授做了有关手性材料的报告,他们团队将人工手性组装结构与细胞共孵育,系统研究了人工手性界面与生物界面的作用方式,首次发现了手性二聚体结构在细胞内的信号反转;此外,他们还研制了二维手性等离子膜,发现L手性膜可特异性地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河南大学杜祖亮教授作了题为“纳米结构光电材料与器件”的报告,他指出QLED与OLED相比具有单色性好,色纯度高,光谱覆盖范围大,启亮电压较低,更高效节能,材料稳定性更高,使用寿命长,虽然红色、绿色QLED已达到商业化要求,但蓝色QLED仍是制约QLED应用推广的关键技术瓶颈;本组张宇教授作了“纳米酶多酶活性及诊疗应用”的报告,首先张教授介绍了纳米酶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本征类酶催化特征的纳米尺度材料。因为具有不同于天然酶的可设计性,多功能性,可操纵性和可应用性,所以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之后,他详细列举了氧化铁,氧化钴和普鲁士蓝三种纳米酶的催化机制,讲述了纳米酶催化机制可在物理,化学和仿生三方面进行调控;美国密歇根大学陈战教授作了题为“用非线性光谱研究界面的分子结构”的报告,陈战教授通过和频振动光谱(SFG)一种二阶非线性光谱对复杂表面和界面进行原位研究,在阐述复杂分子(如聚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界面处结构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传统研究界面的方法是把界面分开,然后研究两个表面的结构。这样的话很可能会破坏原来界面的结构。利用和频振动光谱可以原位实时地研究隐藏界面的分子结构。他第一次利用非线性光学的方法揭示了聚合物在水相中的表面重建,并进行了定量阐述。第一次利用该方法阐述了生物大分子在固-液界面的详细结构;夏威夷大学左毅教授作了题为“Nano-Bio Interactions at the Surface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Films”的报告,介绍了肺表面活性剂和自主装单层物质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医学研究,纳米材料对肺的毒理学研究,液体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测量方法开发,以及基于表面自由能的颗粒物和细胞分选技术。Howard University的魏涛教授作了“蛋白质的界面行为(吸附,极化和电子转移) 的研究和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导电蛋白质的电子传递及极化,以及其在Protein-ligand相互作用研究中生物传感的发展及应用介绍;郭海明教授做了“Probe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Atoms and Clusters on Graphene”的报告,介绍了单晶金属表面石墨烯额外延生长与表面/界面特性,并探讨了石墨烯当今的关键问题诸如材料、物理及工艺等;崔义研究员做了“苏州Nano-X表面催化研究进展”的报告,在苏州正在建设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是世界上首个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Nano-X目前布局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激光器等光电子及微电子、锂离子电池、高温超导材料、能源材料与表面催化四大验证项目以及若干其它领域的项目。其中,能源材料与表面催化线站是以近常压气氛可控的表征方法为特色,如已经建成了一套近常压XPS/STM与MBE联用的系统,是研究表面催化过程强有力的工具。林绪波博士做了“脂筏的稳定性及其对膜蛋白动力学的调控”的报告,探讨了细胞膜脂筏的形成与跨膜耦合机制,如胆固醇跨膜翻转、磷脂链中双链位置、膜电位等对脂筏错位的调控作用。最后由东南大学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杨芳教授详细介绍了气液界面组装与药物控制释放机理研究。会议报告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积极提问,讨论非常热烈与精彩,2017年功能纳米材料与界面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