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侯建国院士
发布时间:
2020-07-13
作者:
中国真空网
来源:
侯建国院士
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
侯建国1959年生于福建,先后于1983 年、1986年及198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硕士及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他于1988年至1989年为前苏联科学院访问科学家,1989年至1991年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91年至1993年则先后在美国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材料学研究室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员,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他于1995年回国并获得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1996年,他被批准首批进入中国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和国家基金委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5年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16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2017年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2018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正部长级)。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化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多个重要科技奖项。
侯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毫微物理及单分子物理。近年来,他采用图像及扫描隧穿显微镜学方法进行微粒子高分辨率的研究。他在薄膜与表面物理、团簇与低维结构的制备、量子特性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等物理、化学和材料基础研究的交叉前沿领域中取得了多项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1997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及中国科学院"有突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物理学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获中国仪器分析协会"杰出研究奖"。他还曾是日本科学促进会客座教授(1988)及香港Crocher基金会客座教授(2000)。
迄今为止,侯教授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九十多篇,申请专利两项。 侯教授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担任三个国际刊物的编委和一系列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求是青年奖等学术奖励。主要学术成绩如下:
1.首次利用低温STM获得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C60单分子图像,并论证了利用探针显微术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的可能性和限制因素。被Natue的审稿人评价为“构思巧妙,实验严谨”的工作(第一作者),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
2.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取向和局域电子态是催化、化学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利用STM和STS相结合,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特定位置吸附取向的方法,并首次确定了C60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被PRL审稿人认为是一项“精致的实验”(第一作者),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也专门加以介绍。并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3.90年代在美国工作期间,发展温度梯度CVD法,首次生长出M3C60单晶材料,提供了一系列理想的超导体材料的参数,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第二作者)。与著名固态化学家A.Sleight合作,成功制备了掺杂的无限多层CuO面氧化物体系。
4.80年代,他将分形理论引入非晶体半导体晶化结构形态的表征,使非晶体动力化学的研究有一个量化的表征手段,并提出新的扩散控制的分形晶化机制,获得1997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排名)
侯教授现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物理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研究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科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中国物理学会表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