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订阅号
服务号
服务号

高鸿钧理事长

中国真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1963年8月生于安徽省怀远县。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蚌埠教育学院(现为蚌埠学院)物理系,1991年、1994年先后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12月,因杰出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建国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位蚌埠籍院士。。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高鸿钧院士受聘蚌埠学院荣誉教授。 2014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2020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兼任编辑
        国家973计划咨询专家组成员,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IUVSTA)纳米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Appl. Phys. Lett.杂志副主编。曾在美国和欧洲的著名科研单位做访问教授和学术顾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基金委优秀群体学术带头人。

荣誉编辑
        荣获了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0年德国“洪堡研究奖”,
        200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2008年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2013年,高鸿钧院士受聘蚌埠学院荣誉教授。

研究方向编辑
        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大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并对其转动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发现了单个磁性Fe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的Kondo效应,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构型不同的原理对单分子自旋态进行调控的途径。首次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电导转变,显示了未来用作信息存储的可能性。

科研成果编辑
        高鸿钧博士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60余次,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Phys. Rev. Lett. 16篇,J. Am. Chem. Soc. 7篇,Nano Lett. 2篇,Adv. Mater. 10篇,受邀与国际同行合编/著书(章节)6本。

研究课题编辑
        正在进行有关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制备与表征,纳米信息器件的构造与物性的基础研究,承担国家“973”、“863”、基金委重点和重大国际合作的项目,研究课题有:

        1. 纳米电子器件基本功能单元的构造与物性;
        2. 超高密度信息存储/分子存储的材料、技术及相关物理问题;
        3. 有机-无机复合体系自组织结构的实验与生长动力学;
        4. UHV-STM研究固体表面纳米结构及其在表面上的自组织生长;
        5. 低维生物体系的制备与物性;
        6. 高质量石墨烯材料制备,物性及其器件。